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闵行体育馆内,4天数百场比赛不间断,乒乒乓乓奏出协奏曲;硕大的液晶屏,网络直播引发十几万球迷在线观看;主席台上,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携乒坛人士看得津津有味;走廊里,满墙的成绩单、密密麻麻的姓名墙、15年回顾时光长廊,人头攒动……

图说:徐寅生在闭幕式上讲话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草根和专业同台竞技,外国和中国选手切磋球技,大人和小孩共享欢乐,2020年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昨天在广大球友的意犹未尽中落下帷幕。闭幕式上,徐寅生一如既往寄予厚望:“我们在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舞台上,看到了一场场水平高、数量多、质量高的比赛,希望这项比赛能永远办下去。”


从专业到业余


高手在民间。由于2019-2020赛季乒超联赛暂停,不少专业选手通过参加业余乒乓赛事来保持状态。而在业内,新民晚报“红双喜杯”是响当当的赛事,赛事规模大、参赛人士多,比赛水平高,吸引越来越多专业选手走入业余选手中间。

尽管在沪上有“得朱毅者得天下”说法的晚报杯常客朱毅没有参赛,但前国家二队队员孔令轩加盟悦隆一队,在球友中引发一阵骚动。即便没有胜算,他们也希望有机会上台与他打几个回合,感受一下国手的魅力。

孔令轩说:“民间的业余赛事对乒乓球的推广功不可没。”事实上,专业选手也难保不输球,“我希望专业出身的选手,能起到带头作用,帮助广大乒乓球爱好者一起参与运动。”

图说:蔡伟在比赛中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前国手蔡伟就是受益者,还没退役时,他就加入了悦隆,随悦隆征战六届晚报杯。第一年,悦隆获得亚军,蔡伟一不小心也输过球,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原来业余乒乓卧虎藏龙。”第二年,卷土重来,悦隆夺冠,到昨天,悦隆成就五连冠“伟业”。

从现役到退役,从单身到成家,蔡伟伴着晚报杯经历了一桩桩人生大事。下一个心愿,是有朝一日带儿子一起来参加家庭赛,乒乒乓乓中携手家人幸福生活。


从国球到文化


友谊银球牵。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人氏家道登27岁时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工作的第一站,他来到上海。道登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整个小学和中学期间,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汉语,与此同时,他还是个乒乓球爱好者。

图说:选手在比赛中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道登很快在上海找到了组织,加入了日本乒乓球俱乐部。“高中毕业后,我有整整10年没打乒乓球了,来上海重拾这项运动,这是我很快爱上上海的一个理由。”道登笑呵呵地说。不过,光与老乡打球还不过瘾,毕竟,中国是当今世界乒坛第一强国,同中国球友切磋技艺,才能有提高。于是,道登报名参加了新民晚报“红双喜杯”。

点赞新民晚报“红双喜杯”,道登说,首先是环境好,其次是水平高。一进闵行体育馆,高挂的灯笼、满座的观众,不间断的比赛,令他仿佛来到一方新世界:“这样的乒乓氛围太好了,前所未见。”道登还用夸张的形容词说:“上海人打乒乓水平真高,特别是老年人和小朋友,简直太‘恐怖了’!不过他们都很亲切,看到我是日本人,都很愿意与我切磋交流。”

在鼠年到来之际,道登许下心愿,在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上,与中国球友交朋友,“我希望从他们身上提升乒乓技艺的同时,能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图说:“红双喜杯”环境好水平高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从参赛到观赛


光板组、家庭组、双打组,晚报杯上,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最近几年,沪上业余乒乓圈流行一股“返璞归真”风,一大批长胶球友组成了自己的联盟。3年半前才开始学打乒乓的孙克华,就是其中一员。将卫冕冠军打败,孙克华这次夺得女子光板单打丙级A组亚军。初学乒乓,孙克华选择了长胶打法,陆续请了几位专业教练,从基本功开始,打磨技术,每周坚持8小时的训练,连胶皮都是自己剪、自己粘,每3个月换一次,她乐在其中,“学打乒乓是为退休做准备,我希望退休生活能有滋有味。”

听说晚报杯这几年设有光板项目,孙克华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战。“打长胶的人最适合光板,我只训练了两次,就来比赛了。”去年第一次参赛,乒坛传奇人物张燮林来为大家助阵,孙克华大喜,不仅签了名,还合了影。“张燮林是长胶‘鼻祖’,来晚报杯的收获真是大!”

图说:光板比赛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即便无法参赛,来观赛的球友,一样收获颇多。15年来,黄秀卿和王炽从未缺席过晚报杯,渐渐地,他们从参赛者变为观赛者,但不变的是对乒乓球的一片痴情。他俩同国际乒联名誉主席徐寅生的友情,在球友中传为佳话——2005年,在晚报杯上同徐寅生合了影,从此,每一届比赛合影留念,成了保留节目。

徐寅生对周围人说:“他们两人是我的朋友,对乒乓的热爱令人感动。”还有一张珍藏的照片,王炽逢人便说:“去年在红双喜乒乓房,我和徐老换上运动装,打了一场球,你看,他还手把手教我,这是我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