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赛场面热闹非凡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记者 周国强 实习生 高宇辰 摄



  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昨天落幕。颁奖仪式近半个小时,十分热闹。准备区,冠军站在前排,神采奕奕。在他们身后,更庞大的队伍是亚军和季军的身影。
  竞技场,冠军只有一个,这是比赛的魅力所在。但,那些衬托红花的绿叶,他们的故事也别样精彩。
  新民晚报已经举办9届市民乒乓赛。每次,我们都会记录冠军故事。近几年还会把冠军的名字刊登在报纸上,作为一份珍贵的纪念。其实,我们很想把更多参赛者的姓名一起刊登,但因版面有限,每年都留有遗憾。
  金色的铜牌
  蔡昌是位美籍华人,这次他参加的是国外友人组的比赛。准备颁奖时,老蔡站在最后一排和朋友交流比赛心得。“半决赛时,我输给了法国国手,他很厉害。虽然输了球,但我学到了不少。”
  1979年,插队回沪的蔡昌成为一名留学生。30多年过去了,小蔡成了老蔡。如今,他在上海经营一家房地产企业。
  老蔡说自己和第三名很有缘分。此前参加在张江举行的中外友人乒乓球赛,他也是季军。“虽然只是第三名,但在公司里是件很值得夸耀的事。”老蔡回忆,上次得第三名,自己拿到一块金色的铜牌。“回到工地上,工人们看到奖牌都很开心,每个人都放在嘴里咬了一口。”
  在老蔡的公司里,除了乒乓桌,还有发球机,这是他给员工们准备的健康礼物。现在,在上海中学读书的儿子也跟着他打球。“在国外考一流大学,光功课好是不行的,要是体育有特长才更加分。”
  坚持的可贵
  昨天是陈佳雨13岁的生日,她拿着15岁以下C组亚军的奖状为自己庆生。
  第一天踏进校门,陈佳雨看到学校招收乒乓队员,出于好奇,就报了名。但她的乒乓球之路并不一帆风顺。打球的前两年,陈佳雨一直在输球,一度想放弃这项运动。但后来遇到一位削球教练,改变了她的想法。
  “练了削球后,水平提升很快,四年级时还得过全市削球冠军。”从那以后,陈佳雨的信心越来越足。“有一次,我们拿了冠军,第二天上学时穿上红衣服,在升旗仪式上亮相,还发表了获奖感言。”
  “这次参加新民晚报乒乓球赛,正巧是她生日,孩子有点紧张。进八强的比赛很惊险,差点输球,好在小家伙顶住了压力,对她来说是非常好的锻炼。”一路走来,陈妈妈给了女儿很多鼓励。“人生要面对很多输赢,每一次看到女儿有突破,有进步,是我们父母最开心的时候。”
  爱心的传递
  叶旻初是新民晚报乒乓球赛的常客,得过两届冠军。今年,他参加45岁组的比赛,获得季军。
  叶旻初在一家银行工作,从小喜欢乒乓球,现在打球是他的“第二职业”,必不可少。“今年,我除了单打,还参加了团体赛,也进了前三名。”
  “平时工作虽很忙,但我还是抽出时间到球馆动动。以前自己打球,为了拿名次。现在,更多是到球馆里当陪练。”在叶旻初的“学生”中,有中年人,也有小朋友。
  “现在,家长送孩子来打球,主要是为了身体健康。”叶旻初说,除了工作,让孩子喜欢上乒乓球,是他每天都在想的事。“有时候,看到孩子从不喜欢到喜欢上这项运动,心里说不出的开心。” 本报记者 钟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