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赛热闹非凡
陈慧琴 李铭珅
■ 比赛首日千人挥拍上阵 周国强 摄
■ 63岁的何建军每届都参赛
◀ 11岁的金成俊首次参赛
■ 老奶奶玩迷你乒乓球
  冬日,一个上海寻常周末的早晨。闵行体育馆内挂上喜庆的灯笼。2018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昨天开打。体育馆内开辟的两个赛场内,人流一早就开始有序涌入。9时整,单打比赛,千人参与各就各位。选手在挥拍,馆内在升温。

  老当益壮的老常客

  削球、扣杀,一招一式有模有样,63岁的何建军一挥拍,看上去至少年轻了10岁。

  何建军可谓是新民晚报乒乓球赛的常客,从第一届开始,何建军每回必到。“以前还能拿个名次,这几届连小组赛都出不了线。不过,输球是好事,说明选手的水平越来越高了。”回顾这些年参与的新民晚报乒乓赛,老何总结赛事亮点有“五多”:参赛人数多了,高手多了,年轻面孔多了,场上叫喊声多了,掌声多了。

  儿时的记忆,总是真真切切。“我小时候就喜欢打乒乓球,可那时候条件没现在好,我和兄弟姐妹们想打球,只能把家里的床单掀开来,在床板上‘作战’。”

  “小学里的乒乓氛围也很浓,下课休息10分钟,我们也要打一会儿。两个球,谁输了谁下去,一直赢的那个人被称为‘大王’。”老何偶尔会当“大王”,“手痒时,几个同学就凑钱去卢湾体育馆里的正宗球台上打一个小时,过过瘾。”

  如今,老何对乒乓的热情丝毫不减,不管去哪,他总会把一副乒乓球拍放在包中,空闲下来就四处找场馆和当地球友切磋球技。“每天打打球运动运动,对身体很有帮助,心情也会好,总比一天到晚打麻将强吧!”

  文武双全的小家伙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11岁的金成俊看上去斯斯文文。而一上场比赛,他就像换了一副模样。只见他攥紧球拍,眼睛专注地盯着乒乓球,打到兴奋点时会喊起来。

  今年,是金成俊第一次来参加新民晚报乒乓赛,以前他认为这个比赛比较“高大上”,认为自己水平不够,万一遇上有专业背景的对手只能“一轮游”。这次听说比赛的规则进行了修改,严格划分了参赛选手的组别,所以决定报名参赛。“现在丙级组选手都是业余的,大家的水平旗鼓相当,打起来很有劲头。”首日比赛,金成俊顺利通关。

  金成俊6岁那年,爸爸买了一副很小的乒乓球拍当作礼物送给他,金成俊有事没事就喜欢攥着这个“玩具”不肯撒手。8岁时,爸爸给他请了私人教练,“刚开始打球时,他的小手经常被球拍磨出水泡,现在都长成了老茧。最近天很冷,孩子练一会球就出汗,可他从来没叫过苦。水平已经可以和一般成年人打了。”

  金成俊在杨泰实验小学就读,利用课余时间去练球。三年里,他的球技见长,学习成绩也保持在班级前十名。之所以能够学习训练两不误,金成俊笑称那还得得益于打乒乓,“打乒乓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上课时也一样,思想集中了,在课上就能把老师所讲的记住,省去了很多复习的时间。”在金成俊看来,打乒乓还能很好地磨练人的心智,“相比其他球类,打乒乓虽然没有身体接触,但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刀光剑影的心理战。”

  锲而不舍的游侠客

  人生要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来自浙江嘉善的浦庆秋而言,那个说走就走的理由,就是乒乓球。“有时候,我会和我的球友组团打‘飞的’去外地参赛,打球旅行,一举两得。”说到高兴处,浦庆秋娓娓道来:“上海、武汉、昆明、乌鲁木齐……因为乒乓球,我与一帮伙伴们几乎跑遍了半个中国。”

  今年是浦庆秋第8次来参加新民晚报乒乓赛,他还记得,2007年,新民晚报乒乓赛头一次向外省市乒乓爱好者敞开大门,他就打定主意要一试身手。可当时他的提议被球友们泼了冷水,“我们这个小县城的水平,去了也是打酱油。”浦庆秋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一个人踏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打进45岁以上组的16强。

  “这些年,比赛在闵行体育馆举行,冬天里球场开空调,细心周到。”浦庆秋提到球赛十分感慨,“球员比赛时不能喝冰的矿泉水,主办方就提供热水。为了不影响选手的比赛节奏,裁判员检录时就把参赛球员的姓名写在板子上,绕场一圈一圈地走。这项赛事的组织堪称一流。”

  现在,浦庆秋差不多成了新民晚报乒乓赛嘉善地区的“义务宣传员”,每年他都带队来参赛,今年一共带了7人。

  见习记者 陈慧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

  见习记者 李铭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