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选登】 乒乓村里银球飞舞

 "百纳璐诗"杯"我的乒乓梦想"征文

一等奖作品欣赏
乒乓村里银球飞舞
作者:王根明

  乒乒乓乓,银球飞舞;我攻你挡,你争我夺,笑声朗朗。乒乓村,是我等乒乓爱好者儿时对居住地的爱称,真正的地名为马家宅。在六七十年代上海远郊的穷乡僻壤,环视周边村宅,唯有我村有两副乒乓球台;一副来之不易,另一副是所在小学拥有。在那个连道路路都是泥泞不堪、温饱都不能满足的村宅能拥有乒乓球台,是十分珍贵和稀奇的。

一、银球飞舞在乒乓室内外
  想当初,一年四季,日常中的放学傍晚,或者是放假的日子,不管三伏酷暑,还是数九寒冬,村上最热闹的地方要数乒乓室了。像我这样的乒乓爱好者在校生和已经参加劳动的年轻人,饭后或草草做些家务事后,就会争先恐后地奔向乒乓室来一番捉对厮杀。由于参加打乒乓球的人实在太多,一间不足50平方的乒乓室,等候者超越了三四十人。没办法,有的等的实在不耐烦了,只得回家再做些家务后再来探视情况;再有,为了节省时间解决的办法一是不能打11只或6只,只能打4只、2只、1只,根本不允许打21只论输赢;二是为了周转得更快一些,实行双打制。两种做法均是赢者做大王继续打下去,输者则淘汰换人。好多男孩子看看自己没多大希望在正规的乒乓台子上打乒乓球,便灵机一动,有的把家里的木门卸下当乒乓球台,有的在吃饭台子、课桌椅子、洗衣石板和水泥地上划线捉对拍打过过瘾。

二、银球架起友谊彩桥
  美其名曰的乒乓村也确实远近闻名,是出了不少“土八路”式的乒乓能人和高手。有一年乒乓村代表大队参加公社组织的乒乓赛,横扫来者,勇夺第一登上冠军领奖台。那年份,不少乒乓能人高手就是学校、工厂、机关、部队某连队的乒乓运动队的佼佼者。记得同济大学、闸北六十中学的师生到我村进行学农实践,以及现在已经叫不出名字的单位行军拉连经过我村,为此开展过数不清的乒乓友谊比赛,期间赢得了现场里三层外三层男女老少携儿带女的观看,这在当时闭关自守的乡村成为难得的一大景观。再有不得不提及的,如果成了众人心目中的乒乓能手高手这样的小伙子,往往受到当年好几位姑娘的青睐爱慕。她们不计较对方的地位和家产。相恋的情侣,随着银球飞舞的加速,纯洁的友谊也日益升温。

三、银球飞舞在贫困年代
  先说乒乓球,那个时候,牌盾乒乓球1角钱一只,红双喜乒乓球2角钱一只。不要小看了这1角钱2角钱,现在讲起来是小钱,当年积聚起来是十分艰难的。由于经常在门板、洗衣石板、水泥地等乱七八糟的地方打乒乓球,因而乒乓球的损耗特别利害,有的男孩实在没钱买乒乓球,破损了弹不起的乒乓球仍在用,有的用废纸组成乒乓球形状,外部有橡皮筋加固后使用。为了省钱,好多男孩经常把不小心踩瘪了的乒乓球用球拍柄卷起或用温开水泡起。我买乒乓球的钱是捡烂铜烂铁、破布头、废塑料换钱而来的。记得当时一斤塑料纸只有2角钱,正好是一只红双喜乒乓球。二说乒乓球板,凡从商店购买的乒乓板,不论是反贴籽海绵板还是橡皮板或者说是光板,都是十分抢手的好球板。在没有乒乓球板的情况下,我和许多小伙伴经常用手掌、书薄本、切菜刀、瓦片------打乒乓。在现在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当年情况确实这样。再说乒乓球台。开头说过有一只乒乓球台来之不易是有故事的。乒乓村里的年年轻人喜爱打乒乓,但苦于没木料制作,有一机灵人想到用棺材板可做乒乓台,大家感到这是个好注意。“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坟墓被挖掘了,有的地方的棺材板一时东家没拿走。于是,一个名叫前兴的领头人带着村上的雪勇、利民、伯应、虎生、根大、兰兴、小小、毛毛、根福等好几个乒乓爱好者,小心翼翼地在一个寒山刺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悄无声息地伏地爬过一大块长长的棉花地,迅即潜入一坟墓荒地,提心吊胆手提肩扛“偷”了几块棺材板回来。就这样,没几天的功夫,在木匠王道华师傅加班加点的辛苦下,一副经过油漆后的天蓝色乒乓球台展现在了众多欢呼雀跃的乒乓爱好者的面前。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年在乒乓村里叱咤风云的乒乓能人高手们,如今早已升级为含饴弄孙的爷爷辈了。艰苦年代的银球飞舞,成就了这辈人无限的自豪感和永不磨灭的美好回忆。他们希望自己的孙子辈也能从事乒乓球运动,更梦想他们成为为国争光添彩的乒坛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