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选登】 国球之梦

"百纳璐诗"杯"我的乒乓梦想"有奖征文

三等奖作品欣赏
 
国球之梦
作者:张晓耘
 
  推、搓、拉、削,正手、反手,两面攻。
  乒、乒、乓、乓,单打、双打、团体赛。
  乒乓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球。——作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

  许多人形容它是敏捷与力量的较量,智慧与胆量的比拼。但任何一种修饰,对它来说,都是多余。这项运动,见证了中国人对体育和梦想的热忱。

  想起乒乓,又会想起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1959年,容国团获得了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乒乓球在那个生活极度艰苦的年代适时地给一个大国及其百姓以精神上的支撑力。中国运动员开始登上了国际乒坛,中国队甚至多次包揽整个赛事的所有冠军。乒乓球在中国的发展,彻底把一个东方大国对小小银球的巨大热情推向沸点。小小的乒乓球,还承载了很多体育以外的深刻内容。1971 年第31届世乒赛,中国乒乓球队重返世界乒坛,中美乒乓外交成为佳话。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国球。还记得张怡宁夺冠后的嫣然一笑,还记得世博会瑞典馆特地准备的纪念乒乓球,正是乒乓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希望腾飞的梦想。

  上海被称为“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 1904年,上海的文具店老板王道午从日本买回10套乒乓球器材。从此,乒乓球运动传入中国。徐寅生、张燮林、郑敏之、曹燕华、王励勤……从这里走出了几代乒乓国手,在世界级比赛中勇夺金牌、为国争光。2005年,第48届世乒赛在上海成功举办。作为民族品牌的杰出代表,红双喜乒乓器材是多届世界杯乒乓锦标赛和奥运会指定用器材。遍布全市各区县的业余体校、乒乓俱乐部等,创造了更多、更好的全民健身平台,让市民充分享受大众体育带来的健身和快乐。

  民众基础也为上海乒乓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父辈总是津津乐道小时候拆门板当球台、铅笔盒代替球网,用垫板打乒乓球的往事。徐寅生十二大板斗星野也成了一代人难忘的记忆。高抛发球、拉弧圈球,50后、60后,基本上在乒乓球台上都能露两手绝活。现在,70后、80后新生代成为了追捧国球的中坚力量。不少爱体育、爱乒乓的年轻人在休闲时光都喜欢聚在乒乓房练上几盘,削球、扣杀,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因为运动所以快乐,他们以健康的精神面貌迎接生活和工作。到场馆中看中国乒乓球队比赛,他们以充满激情的呐喊和助威,来表达对中国乒乓球队和祖国的热爱。

  这些年,各类市民乒乓大赛和乒乓球明星下社区活动,使上海业余乒乓球热持续升温。业余乒乓球赛事气氛红红火火,赛事的观赏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增强。已经成功举办五届的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就是深受市民喜爱与欢迎的群众性业余乒乓球赛事。上海市民和五湖四海的乒乓球爱好者踊跃参赛,在这里切磋球技,传递友谊,分享梦想。

  乒乓将世界连接在一起,乒乓带给人们梦想,乒乓传达了很多体育带给人们的愉悦、快乐的本质感受。

  相信国球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体育的辉煌,还有实现其它很多梦想的自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运动梦想。增强群众身体素质,让乒乓运动在全世界不断发展,国球之梦,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因为,我们都正在或曾经追求过梦想。

  全民健身,快乐乒乓。这一挥拍的幸福,又有什么可以比拟?